唐朝时的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,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,多次劝诫唐太宗以史为鉴,励精图治,任贤纳谏。他敢于直谏、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话,对于唐朝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功不可没。他所上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。“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。今魏征逝,一鉴亡矣。”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敢于直言的评价。这段传播致远的故事和其中阐释的道理不言而喻,对于我们今天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同样有着很强的镜鉴意义。
魏征乃国之烈臣,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,更成就了大唐盛世之局面,这也是后人大为传颂之根本原因。但历史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亦大有人在,《史记》中的指鹿为马的故事便是明证,赵高欲为乱,恐群臣不听,乃先设验,持鹿献于二世,曰:“马也。”二世笑曰:“丞相误邪?谓鹿为马。”问左右,左右或默,或言马以阿顺赵高。或言鹿者,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。后群臣皆畏高。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又蕴含深意的历史闹剧,我们在斥责赵高之险恶用心的同时,也能看出一些人明哲保身、迎合权贵的心态,大庭广众之下竟违心地说假话,与魏征之言行形成天壤之别。这样随声附和、阿谀奉承的人自古有之,故《史记》有云:“千人之诺诺,不如一士之谔谔。”
现实生活中,个别干部总是喜欢奉承之言、恭维之话,对那些真实的刺耳之言显得很不耐烦、很不高兴。殊不知,那些表面光鲜的言辞,是出于个别人巴结领导的阳奉阴违之言、溜须拍马之言,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,这些言语不但没有好处,还会让人耳目闭塞、难辨是非,甚至产生飘飘然、唯我独尊之感,大大助长骄傲自满的情绪、飞扬跋扈的恶习。久而久之,思想上出现的问题,就会导致行动上跑偏,这对个人、对事业是极其有害的。
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为官者要有闻过则喜的博大胸怀,以“终日正言而无诛”的态度,正确面对不同意见甚至是刺耳之言。只要有利于工作、有利于团结、有利于发展,就要放下浮躁之心,放下官架之傲,以“甘当小学生”的态度,多到群众中去,善于听取一些不中听的话、一些刺耳之言。决不能把刺耳的真话屏蔽了,更不能以权压人、以权压声,要真正将“苦言”作为治病医人的“良药”,变成有利于行动的“善言”。同时,对于基层的干部群众来说,要敢讲真话,敢提意见,把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决策者,不做阳奉阴违、趋炎附势、欺上瞒下之人,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、助手,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办好、把群众的难事解决好、把群众的生活经营好。
江立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