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开历史的史册,纵观朝代更迭,凡清廉者都能识贪之害、有克贪之举、扬禁贪之风,其清廉美名自然传承致远。战国时期,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酷爱吃鱼,不少人便趋之若鹜,提鱼登门造访。但不管是交情深厚的还是素不相识的,一概被拒之门外。公孙仪解释为:正因为自己酷爱吃鱼,才不能收别人送的鱼。吃人家嘴短,吃了人家的鱼就得为人家办事,办了出格的事,就可能丢掉官职,不仅送鱼的人不会再来了,连自己用来买鱼的薪俸也没有了,到那时还能吃到鱼吗?《清朝野史大观》里也曾记载,道光年间,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,但他到外地巡视绝口不提此好,以防人投其所好。一次,一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,冯志圻原封不动退回,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。冯志圻说,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,一旦打开,就可能爱不释手,不打开,还可想象它是赝品。两则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阐释了心为物役,徒增烦恼的道理,更蕴含着清廉者念非遏之、妄动改之的良好风范。
毋庸讳言,欲望是人的本能,人人都有欲望。正常合理的欲望,本无可厚非,但一旦放纵、膨胀错误的欲望,一发不可收拾的贪欲之火便会吞噬本该有的理智、清醒、克制,让人思想蜕变、经济贪婪、生活腐化,远离正确的发展轨道,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从查处的大量贪腐案件来看,大多人曾经有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历程,曾经是家人的骄傲和家庭的支柱,但却在人生和成长的黄金期或本该安度晚年之时,跌入贪腐的深渊,引得大火上身。可见,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欲望。
古往今来,戒贪止欲、清正廉洁、艰苦奋斗的实例不胜枚举,他们以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的精神轻财、寡欲、律己,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爱戴,并流芳百世。大家都知道“一念收敛,则万善来同;一念放恣,则百邪乘衅”的道理。贪与廉就在一念之间,稍不注意,就可能沦为贪欲的俘虏。在新的历史征程上,党员干部当常修为政之德、常怀律己之心、常思贪欲之害、常弃非分之想,学会识破裹挟着人情外衣的糖衣炮弹,善于辨别各种环境中的陷阱危机,做到心中有规矩、行止有方圆,心不动于微利之诱、目不炫于五色之惑,敬畏权力、敬畏党纪、敬畏法律、敬畏人民,以清正廉洁护航人生之舟行稳致远。
江立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