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,语出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文中充溢着作者对宁静安乐、和平安逸生活的追崇,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向往,在当时也只能是化作云烟。而现今社会决不存在与社会分离的“桃花源”,更不存在所谓的“桃花源中人”,我们常把那些因长期脱离实际、脱离现实,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生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称之为“桃花源中人”。当下,这样的人的确大有人在,他们腹中空空,喜好孤芳自赏;他们囿于一隅,喜好固步自封;他们画地为牢,喜好循规蹈矩。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,这些人的作法可谓乏善可陈,与新形势、新发展的要求早已格格不入,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,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,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,不能做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“桃花源中人”。基于此,莫做“桃花源中人”成为当务之急。
走出“桃花源”,树立与时俱进新理念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陶渊明笔下的“桃花源”是脱离实际的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历史充分证明,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“桃花源中人”的封闭保守只能带来落后,落后就要挨打,晚清时期因闭关锁国导致的内忧外患便是明证,曾经盛极一时的清政府成为列强恣意宰割的羔羊。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,我们要走出心中的“桃花源”,摆脱封闭保守思想的束缚,敢于面对新事物、善于学习新经验、勇于解决新问题,在互学互鉴开阔视野、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活力、在与时俱进中推动发展。
走出“桃花源”,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。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、谋事之基,在空调间决不能给出“四季日春”的判断,在“桃花源”中决不能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形势、新要求,走出封闭保守的牢笼,深入到生活中、深入到基层中、深入到群众中,坚持调查、研究、总结并重,用心倾听最真实的声音,了解最真实的感受,解决最棘手的问题,在调研中深入学习、破解难题,不断提高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水平。
走出“桃花源”,塑造创新引领新形象。古人早就有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”的深刻阐述,印证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求变、求新的本性与特色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,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跳出固步自封的小圈子,学会创新创造,在深入实际中,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,不断创新工作方式、工作方法,学会用视角观察问题、用新思路解决问题,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形象。
江立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