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对农村大集并不陌生,据考证,我国最早的集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当时称为“草市”,在其后的发展和时代演变中出现了不同的名称,北方称其为“集”,南方称其为“墟”,西部则称其为“场”。无论用什么名称,其功能基本是一致的。现如今,走进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集市,悄然感受到它悄无声息的变化。
城里赶集人与日俱增。出于对农村集市绿色食品的青睐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笨货”,很多城里人都会趋之若鹜,专程驱车赶到集市,购买农家产的心仪的“笨鸡”“笨蛋”等绿色商品。集市的主体不再仅仅是附近的农民,城里人亦成为赶集人群的重要成员,平添了集市的几分热闹。
集市商品丰富充盈。很长一段历史时期,集市商品为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粮食、农具、家禽、牲畜、畜产品、手工制品等。不经意间,集市上畜禽海鲜、五谷杂粮、蔬菜水果、服装鞋帽、日用百货、儿童玩具等各类商品变得应有尽有、琳琅满目,基本可以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。
支付方式形式多样。农民以商品换取现金或换取其它更需要的农产品、家庭手工品及日用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集市上移动支付成为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,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摆着一个二维码,扫码支付越来越普遍,并逐渐成为群众认可的主要的支付形式。
交通工具迭代升级。每到集市“开集”,人们从四面八方赶集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,现如今,“上货”的人们用三轮车、皮卡车、微型面包车取代了最初的手推车、畜力车;赶集的很多人更是“鸟枪换炮”,小轿车、面包车再普通不过了,早已结束了或步行、或坐畜力车、或骑自行车、或坐拖拉机赶集的历史。
斗转星移,岁月如歌。农村集市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、新的时代功能。旧集变新景,花香蝶自来。农村集市日新月异的变化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转变,作为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,农村集市将不断以新的面貌、新的姿态悄然折射人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激情与活力、热情与潜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