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养老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,多样化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,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为老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。近年来,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,据国家卫健委、全国老龄办2022年11月发布的《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》显示,截至到2021年末,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,占总人口的18.9%;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,占总人口的14.2%。我国正从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,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。养老形势之严峻、任务之繁重可见一斑。养老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,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养老事业发展的关注亦是持续升温,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,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,如何做大做强养老服务的蛋糕时不我待。
坚持常规管理与智能管理相结合,确保管理不断规范。规范有序地管理是养老机构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,在严格各项规章规范、明晰工作任务、落实院长负责制和管理服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,要适应时代发展把现代的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管理手段运用好,促进养老机构在老人新的多元养老需求下的科学规范运转。
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结合,确保服务不断精细。亲情精细服务是养老机构永葆活力的核心,是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尺,服务人员在积极为老人提供助餐、助浴、助医、助乐、助洁、助行等方面的贴心服务过程中,充分利用发挥好现代化的智能服务手段,进一步提升老人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。
坚持传统办院与特色办院相结合,确保供给不断增强。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,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、多层次的,传统的办院满足老人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,以培养和打造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切入点,突出养老机构特色,如打造成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、特困老人、残疾老人、高龄老人等为主的养老机构,实现特色办院。
坚持公办模式与个人经营相结合,确保形式不断多样。适应老龄化严峻形势,政府应在支持、引导、规范和社会化养老方面加大工作力度,在培育壮大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,加大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资金扶持,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养老机构,并鼓励支持公办民营的模式,以形成相互促进、相互补充的养老格局。
江立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