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初以来,凉水河蒙古族乡持续将改善人居环境、建设宜居乡村作为基层工作的首要任务,突出“四抓”举措,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工作见成效,努力争创环境整治示范乡村。日前,记者就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采访了乡党委书记门晓东。
门晓东表示,凉水河蒙古族乡将环境整治工作视为事关民生福祉的重点工作来抓,在根据全乡工作实际情况,摸索出“四抓”举措,深入推动环境整治工作见实效、惠民生。
抓机制。建立健全清运、管理和投入机制。全乡共配备专业保洁员18名、村级公益岗212名,配备大型清运车10台,初步建立了户减量收集、村集中转运的清运机制。加强对专业队、保洁员、六大员、志愿者的管理,签订责任书,落实奖惩措施。坚持“向上争取一点儿、乡村自投一点儿、村民酬劳一点儿”的办法,多方筹资筹劳,最大程度向环境整治倾斜,获得最大环境效益。
抓示范。在打造了凉水河村、高台村美丽乡村示范屯组的基础上,围绕“北票绿道”、天鹅湖湿地,建设周家沟村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;围绕主干路、主河道两侧各建示范路或示范屯组1个,让每个美丽乡村点位成为近郊游的“打卡地”。
抓配套。修建文化广场1处,村屯绿化150亩,一事一议道路8.34公里,清理河套15公里,拆除私搭乱建20余处,新安装路灯100基杆,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村1个,群众生产生活基本功能不断便捷化、完善化。
抓氛围。充分利用好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点、一个村级大喇叭、一则村规民约、一个微信群、一封公开信等群众乐见的形式,让环境整治宣传进屯组、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家庭,形成深入人心、增强自觉、主动参与、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。
下一步工作中,凉水河蒙古族乡将进一步完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,对全乡各村进行全方位巡查,做到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,找差距、补不足,聚焦薄弱环节,精准发力,久久为功,学习借鉴先进经验,打造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。
记者 谢洪艳